推薦:張家界導游網(wǎng) 官網(wǎng)認證微博開通 >>>
土家寨里過“趕年"
“春雪滿空來,觸處是花開,不知園里樹,若個是真梅”。瑞雪飄飄間,春節(jié)來臨了。
春來忙田,臘來忙年。一進入臘月,土家寨子家家戶戶舂碓、推磨、打粑粑、弄柴火,一番忙碌景象。這時不拘走到哪家,只見炒米滿籮,臘肉滿枋,甜酒滿壇,粑粑滿缸。老土家說:一年忙到頭,就為這幾天:臘月二十三,送司命爺爺上天;臘月二十四,土家過小年;臘月二十六,家家推豆腐;臘月二十七,戶戶爆炒米;臘月二十八,殺雞殺鴨打粑粑;臘月二十九,家中樣樣有。年貨辦齊,就等過年。人家過臘月三十,土家人過二十九;別人過二十九,土家就過二十八,反正往前趕一天,故而叫過“趕年”。
過年這天,親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趕回團年,俗話說:“麻雀電有個三十夜”。也有滯留遠方的游子,除夕之日,倍覺感傷的,就作詩遣懷:“千里登樓望故鄉(xiāng),江天暮雪路茫茫;遙知堂上屠蘇酒,遍酌家人少一觴。”
團年前,長者先用蒸盆將煮熟的整豬頭供在神龕前,再斟八杯酒、盛八碗飯,擱上筷子,然后燃香化紙,小娃們磕頭拜五方,這叫“吊飯”,又叫敬祖先;然后,持酒菜香燭至親人墳頭奠酒焚香化紙,渭“送亮”。半夜過后,大人叫醒正在夢中的娃兒,一家人圍著豐盛的席面開始團年了。團年時,要關(guān)門閉戶,最忌諱外人闖人。如此合家且飲且吃,通宵達旦。
相傳,明朝嘉靖三十三年臘月(公元1554年),朝廷征調(diào)湘西土司兵抗倭寇(日本),正趕上年關(guān),但軍令如山倒,土司王就下令提前一天過年。因為時間緊,家家戶戶只好切砣子肉,蒸甑子飯,斟大碗酒,豬肉、豆腐、蘿卜一鍋煮,俗名“合菜”,時下流行的“三下鍋”,即是合菜之遺風。過年后,張家界的茅崗、桑植以及永順、保靖、容美(今湖北鶴峰、來鳳)、酉陽等土司,浩浩蕩蕩,開赴前線,經(jīng)過先后三年浴血苦戰(zhàn),終于將倭寇趕出國門,明世宗欽賜匾額,上書“東南戰(zhàn)功第一”。此后,土家族人民為紀念先烈們的戰(zhàn)績,每年都提前在臘月二十九夜里過大年。舊志記載說:“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,除夕,倭不備,遂大捷。后人沿之,遂成家風。”
有道是,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燈”。三十夜家家戶戶必須在火坑中燒一個很粗的干樹蔸,合家圍火而坐,一邊吃炒米糖果瓜子板粟蕃薯片,一邊天上地下海侃神聊,氣氛溫馨祥和?;鹨肋h地旺,火旺人財旺,故土家人崇拜火,旺火要一直燒到天亮,這叫“坐年成”。待山寨雄雞第一聲啼鳴,全家立起,把門打開,由長者高聲念唱開財門詞:“財門大大開,金銀財寶滾進來;堂屋四個角,金銀財寶簸箕撮;堂屋四四方,金銀財寶堆滿倉。”與此同時,由一人迅速點燃炮竹——看誰搶在第一個開門放炮竹,于是,在一瞬間,整個山寨沸騰了……舊志載:“正月正旦雞鳴爆竹,謂之接年。”土民又叫“搶年”。
正月初一講究更多,先是趁天明抱柴進屋,意取“進財”(柴、財諧音);初一早晨婦女可睡早床,男人不得催叫;起床后,合家向長輩磕頭拜年,新媳婦篩炒米茶、蛋茶,長輩自然給打發(fā);初一不串門,親友相逢拱手為禮,口稱“拜年”或“恭喜發(fā)財”。土家竹枝詞記日:“元旦開門花紙錢,紅燈綠酒出朝天;還家意似初客到,各自相呼請拜年。”正月初三以前,禁到井汲水,亦不向門外潑水掃地,是怕家財外流;初一不向別人討帳借東西;除夕縛紙錢一束,上書門神財錢等語,設(shè)座供奉,至正月初三焚之,謂燒門神紙;從除夕至十五,禁講粗鄙不吉利的話……有的山寨,還保留有趣的給果木喂年飯以及給牛煮飯過年、給牛拜年的古俗。
鄉(xiāng)俗有約:初一拜家門,初二拜丈人。從初二開始,就是出行拜年的日子了。鄉(xiāng)鄰互拜,親友互拜,山路上隨處可見穿紅著綠的拜年者,即使陌路人,彼此也彬彬有禮道聲托福。竹枝詞日:“鄉(xiāng)鄰元日各家門,揖拜殷勤不憚煩;記得昨宵曾會面,今朝偏要敘寒喧。”鄉(xiāng)里有仇家一拜便前嫌盡釋、和好如初的,足見拜年還是一種精神文明的活動。